Wednesday, 2 July 2014



童诗的艺术特征

      童诗表现儿童的情感、性灵和体验,是以儿童为本位的、体现着儿童心理与意识的诗。同时,童诗所透出的儿童活泼的天性、不受束缚的幻想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绪,与成人诗复杂、深沉、隐藏、朦胧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。对于童诗的艺术特征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:

    ()高度凝练地表现儿童生活及其内心世界

      无论出自成人作家还是童诗人之手,儿童诗都毫无例外地传递着儿童的心声,是儿童心理的诗性外化和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,也是儿童的生活和他们单纯理想高度集中的艺术表达。在童诗中,没有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世态人生,也没有朦胧晦涩的内心情感,只有单纯而富有灵性的儿童生活,有儿童对世界的希望和想象。有一首题为《乡下的孩子》(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,作者不详)的童诗这样写道:   
      曾是妈妈怀里/唱歌的黄鹂,/曾是爸爸背上/盛开的野菊。/捉一只蝴蝶,/能编织美丽的故事,/含一片草叶,/能吹出动听的歌曲。/挖一篮野菜,/撑圆了小猪的肚皮。/逮一串小鱼./乐坏了馋嘴的猫咪。/哦,/乡下孩子,/生在阳光下,/
长在旷野里。
      读者透过作品所看到的,是孩子平凡的乡村生活,而这种生活在诗人那里已经被诗情和诗意所浸染,因而它又是富有诗情画意的。此诗能给读者以别样的审美感受。
      又如曾获“陈伯吹儿童文学奖”的作品《十四岁,蓝色的港湾》(膝毓旭)写出了十四岁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的真实情感,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与渴望,情感抒发得自然、贴切、生动、有趣。其中有这样的诗句:“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,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;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,看见豆虫一蹦老远。希望多有几个叹号,叫大人们都刮目
相看,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,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……”诗人于默风趣的描写中,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宣泄出来,而盎然的儿童情趣也正在这种情感的抒写中得到充分的表现。

  (二)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

      童诗的作者往往站在儿童的立场,以儿童的视角来抒发感情,从而营造出童诗独有的境界。
      我们知道,儿童往往用不同于成人的视角和态度看待他们生存世界,这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和趣味追求与成人不同。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要要任务的童诗,必然要体现与儿童审美追求相一致的趣味和情调。因此,优秀的童诗人总是适时地表现着儿童的天真、热诚、活泼、敏捷和任性行为,总是以乐观积极的笔调托起童心和童趣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从诗人笔下流淌出来的儿童特有的趣味和情调。

  (三)塑造儿童视野中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
   
     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。作为文学作品形式之一的诗歌,则需要通过诗歌形象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,以达到把握世界、反映生活的目的。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,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,决定了他们对于具体的、直观的、形象的事物更易感知,更容易接受。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上,他们易于接纳鲜活生动、可视可感的文学形象,而天然地排斥形象的虚幻、玄妙和朦胧。因此,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儿童诗,总是致力于创造儿童视野中独特的诗歌形象,让孩子们在可视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。例如鲁兵的《不知道和小问号》:“有个小朋友,/名叫不知道。/一天大清早,/碰见小问号。”这一开头,使小读者一走进作品就忍俊不禁。“不知道”和“小问号”本是一对较为抽象的概念,然而在诗人笔下,它们却成了两个活生生的小朋友。这就使抽象之物变得生动具体了。那么,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奇怪的事发生呢?小读者是一定要读下去的。当抽象的概念化为可以感觉到的形象后,作品所富有的情趣便像磁石一般吸引了儿童。这就是诗歌形象的魅力。
      
     儿童视野中的诗歌形象的塑造有赖于诗人儿童般丰富的想象、语言的功力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。因而在童诗的创作中,诗人总是用儿童的视角审视世界,并用尽炼字之功夫,以准确、精要的语言来表意抒情;同时运用拟人、比喻、夸张等艺术手法为塑造形象服务,传达直接感受和体验,以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